来源:中华名人 作者:冯锦鑫
马流洲,广东汕头人,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他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数十年。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技法融入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善于运用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使画面气势磅礴,意境深邃,尤以山水画见长。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十几次大型的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珠江电视台、香港亚洲台等曾报道过他的专题节目。他出版过四本个人画集。其作品及评论文章多次刊登于《人民日报》、《国际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文汇报》、《大公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上,作品已流传到德国、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葡萄牙、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作品《青山永固图》、《云山图》被中央军委办公厅八一大楼收藏;《润泽图》、《泰岳雄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收藏;《春和景明天地宽》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挂藏;《云岭回壑》、《瀑击千壑动》、《春晓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派生机》被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作品《江山永泰》于2006年国庆前夕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厅上。 马流洲在广东美术界颇具知名度。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曾撰文,称赞马流洲“作品大气磅礴,气韵生动,意境深邃,雅俗共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走出了自己一条成功的道路”。 马流洲以画山水著称。常人便以为他是国画系毕业的。其实,马流洲在广州美术学院上学时读的是工艺系。 苦难的童年,不一样的人生 马流洲出身贫苦。两岁时父亲死于饥荒,母亲背着他四处乞讨。一日,走到娘家周田村。母亲累极了,娘俩便坐在村头歇息。想起儿子还没名字,文盲的母亲便给他起了个“流洲”的名字,一是感叹身世凄凉,“流州过府”乞讨度日;二是“洲”与周田村的“周”同音…… 长大后,家中仍比较贫穷,上完初一就辍学了。听说马流洲曾跟人学过画炭像,公社于是把他找去在粉壁上画宣传画。他还记得自己的第一张壁画是“番薯亩产超万斤”。画面上,咧着嘴笑的农民手拎一只硕大的番薯。 仅上到初一的马流洲,后来却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像他这么低的学历,怎么能进高等院校?靠天才?靠权势?靠“后门”……都不是。他完全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 40多年前,为了让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工人农民尽早成为美术殿堂的主人,1958年“大跃进”期间,广州美术学院开办了“工农预科”,主要是补习文化,读两年再考美院。1961年,马流洲有幸被“工农预科”录取。离家前打点行装,竟凑不齐买棉被的钱。母亲只能将家中唯一的一张旧棉被裁作两半,留下一半,另一半让马流洲带去广州上学。
谁想只读了一年,“工农预科”就由于国民经济困难而停办了。在这紧要关头,命运却眷顾了从未接受过正规美术基础训练的马流洲全班24个工农学生,有19个返回了原地,仅余5人升入美院,其中就有马流洲。以初中学历上大学,其艰难程度,美术学院今天的学生们是无法想象的。倔犟的马流洲,顶着别人的讥讽、冷眼,勤学苦练,硬是读完了4年大学。 进入大学后,家中没有一分钱帮补;每月只靠20元的助学金生活。当年,从广州回家乡,来回车费18元。这对穷小子马流洲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为了能回趟家,每年寒暑假前夕,他便挤时间为工厂设计火柴商标,笔记本封面,而最多的是为《羊城晚报》副刊“晚会”、“花地”设计题花。如被选用,每个可得稿酬4元。最多一次,他设计的题花有4个同时被选用。 马流洲是个孝子,母亲在41岁的时候才生了他。他成人后,一直不敢忘母亲靠讨饭养大自己的恩德。上大学时,每月领到助学金的第一件事,就是寄给母亲两元。1994年11月,马流洲首次回家乡办画展。《羊城晚报》刊登了消息。报纸送到时,母亲不幸已辞世。马流洲噙着泪,在母亲灵位前把报纸的报道读了一遍。场面之感人不是用言语能够概括的……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省外贸部门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商标、说明书、样品卡、广告、展览等,还常常有出国机会。但马流洲非常喜欢中国山水画,一有余暇就铺纸挥毫。渐渐地,越画越好,办了画展、出了画集;作品被印成册子全国发行,还被挂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被许多国家收藏。因忙不过来,他索性申请提前5年退休,放弃每年8至10万元的工资,潜心作画。 胸怀沟壑 博大沉雄 阅读马流洲的作品,可以体现到画家对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与感受,他在探索自然的景观中,即使是苍虬的古松,葱茏的小树,迷茫的远山和湍急的飞瀑,在画家墨彩交融、线面综错中化成与大自然互相映照、相互诠释的乐章。踏实描绘生活,认真汲取传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观照、走向现代,张扬写意笔墨山水画的动态生命力,强化艺术表现的震撼力,从而使其山水画存着一种融汇气正道大的感召力量。 正值盛年的画家马流洲,所以能以其大智大勇跋涉在中国画创作的艰难之道,正是他对艺术追求的至精至诚之精神。他的努力是成功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艺术追求,不可能是一次终结。马流洲的山水画创作,正在寻找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思维的空间,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统中求得解决之办法。或者,穷其毕生的努力,终能达到他的追求的艺术境界。 先生的画——雄浑的气势美 马流洲画的《万派生机》和《瀑击千壑动》是两幅取其势而得其神的代表作。前者,以四川九寨沟珍珠滩为素材进行概括创作而成。画面壮丽,满目流瀑,犹如脱疆的万马奔腾,势不可挡,跃动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明代诗人的佳句:“吞吐万壑白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在作品中画家不仅宏观上把握全局,以高远的视角展现流水的动势与冲力,让人有迎面扑来之感,而且微观到具体细节的安排和笔墨的运用。艺术形象夸张而又真实,新奇而又自然,粗中有细,充实耐看。后者,《瀑击千壑动》则写“万仞清泉落,深谷云烟起”的盛景。画中一条闪亮的巨瀑在雄浑陡峭的山脚映衬下,凌空而出,飞流直下。造型生动有力,对比鲜明强烈,笔墨豪放有致。 先生的画——流动的节奏美 马流洲擅画山,但更擅画水。在他的作品中,水不仅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都画的有声有色,形神兼备,深得流水的韵律感与节奏美。堪称一位水的歌手。在《万派生机》和《瀑击千壑动》以及《百瀑争流》、《急流》、《龙腾虎跃金沙江》、《春晓图》等收入画集的有关作品中,都可以看出马流洲对各种水的性格特征有着深入的观察研究和相应的表现才华。他们虽千姿百态,但却具有共同特点:其一,善于把握“源”与“流”的关系,长于表现各种水的动感和韵律。既注重水总的流向趋势,又留心水下高低不平的地势结构;既强调急流险滩、汹涌呼啸的张力,又不忽视流水的涌、冲、排、飞、跳、旋等细微变化的描绘,力求把水画“活”,充分表现其灵性。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听到水声,闻到水的潮湿味,甚至能领略到生命运动自强不息的旋律。其二,水与山在互相映衬中灿然生辉。水是山水画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山水相连,相得益彰。其三,表现水的丰富性与广泛性,是他创作的另一特色。他的作品以“山山有瀑布,处处有流泉”而称著,而且他还把画笔频频伸向水的广阔领域。诸如波涛翻滚的海洋,宁静柔美的平源,潺潺细流的小溪,神秘莫测的深潭,甚至荒野静谧的池塘等等,异彩纷呈,各尽其妙,力求构成一部集浑厚、雄奇、俊秀、清新为一体的水的交响乐章。 先生的画——内在的意韵美 诗讲究比兴言志,画重在意韵抒情。这是我国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许多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马流洲的山水画作,在营造气势美和节奏美的同时。对于自己有感而发情之所至的创作是这样,对于那些以社会需要的应约之作也如此。他都致力于通过山水魂韵的描绘,去容纳大千世界与沧海人生。这里试举两例:一是为北京毛泽东纪念堂创作的《润泽图》。题款是:“清泉石上流,恩泽在人间”,朴素切题,言简意赅。值得称道的是,画中的形象不是概念的图解,而是出自内心的缅怀之情。远眺莽莽的昆仑山脉,近览滚滚的黄河长江,借视野辽阔气象万千的景色,寄托亿万人民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另一幅赠送邓小平同志的画,题为《山随天际大江横,日照巅头紫气生》。作品没画高山峻岭,也不写松柏长青,而是以辽阔平远的大地山势,横贯画面左右的江海,着意渲染满山红遍的枫叶,以及深层华润的笔墨与紫气霞光的氛围,体现邓小平同志人格的魅力,让人连想到他对改革开放的英明开创精神与丰功伟绩。既有特定的思想内涵,又有相应的艺术风采。 马流洲认为:中国画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传统诗词一样也是表现形与意的关系,而中国画在以形体现意方面,有很多解释,可以分解,如今应该有新的尝试。他很重视将西方块面的关系融合到画面上来,表达体质感和空间的画面。另一方面,自己也尝试表现抽象意境的作品,吸取水印木刻操作技巧,采用间接拓印的表现手法,表现新理念。 江山永泰 盛世和谐 时间的光轮到了2006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57周年华诞之际,在全国人民的一片欢庆之中,天安门城楼中厅一幅《江山永泰》巨幅国画以朴健的英姿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共和国的生日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57年前,这里曾经是开国大典的主席台,毛主席站在这里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正是在这庄严而神圣的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检阅三军部队,接受亿万人民的欢呼。在这里,每天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游客、友人前来参观、中厅的这幅《江山永泰》图为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增添了无限的光辉。他象征着祖国脱掉贫穷走向富强,走向和谐。江山永泰,盛世平安,这是全国人民的愿景。是画家以画寄以对祖国未来的祝愿。 回顾起创作《江山永泰》巨作的创作过程,马流洲先生激动万分。这一天,对他来说,是难忘的一天,这不仅仅是在天安门城楼悬挂上一幅佳作,这是对他的一种信任和对他五十年艺术成就的肯定,他的作品能挂在中国最神圣的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人民展示;这是他艺术追求的目标,因为天安门是万人敬仰的地方。我们与他共同分享这份荣誉,了解他创作《江山永泰》巨作的始末,感受他成功背后的艰辛。 2004年秋,马流洲先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马流洲山水画展”,反响强烈,倍受各界关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付铁山为开幕式剪彩,并仔细地看完画展全部作品,被马流洲山水画的气魄所感染,他给予高度的评价。画展非常成功,在北京艺术界引起轰动,北京天安门地区管委会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邀请马流洲为天安门城楼侧厅创作一幅作品。 接到这一任务后,马流洲既激动又担忧,连夜构思,画什么?以什么为创作题材?以什么为创作主体?考虑良久,他决定画黄河,以黄河为创作题材,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水养育了华夏子孙。有了创作的主体,就有了创作的动力,他连日赶赴黄河写生,站在黄河壶口上联想良多:黄河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黄河为何成为祖国的母亲河?黄河的涛声为何能产生救国救民之精神?黄河为何产生壶口等诸多联想,在找到完整的答案时,一幅黄河浩浩荡荡形成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壶口的壮美图景在他脑海形成。他以“形”为载体,以“气”为形体,一幅激情洋溢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的《一派生机》诞生了。 一派生机催生江山永泰 《一派生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感染了北京天安门城楼管委会的领导,连连称赞,无论是寓意,还是艺术造诣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再次邀请为天安门城楼正厅创作一幅国画。 接到这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马流洲先生既兴奋,又感到压力,这是一件光荣的政治使命,这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责任。这不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画作,也不是一张拿来欣赏的画,这是一幅要表现中国万里江山,太平盛世愿望的画作,悬挂在首都中轴线天安门城楼的正厅,让亿万同胞和全世界各国友人瞻仰的作品。 有压力才有动力,马流洲连夜查阅资料,开发想象思维,经过两个多月的创作,第一幅以从南国岭南到云贵高原的《万里江山图》草图送到北京审稿,天安门城楼管委会非常重视,经审议认为主题不够突出,表达不够鲜明。要求再画稿。他接到重新选题的消息后并未气馁,而是更有灵感。泰山,他决定以泰山为创作主题,其因有二:泰山贵为五岳之尊,其山气势磅礴、壮观;泰山素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有重于泰山之誉。主意已定,马流洲三上泰山写生、寻找素材,他从前山到后山,从中天门到玉皇顶,感受泰山的宏伟博大,领略泰山的灵动之气。 有了丰富的素材,拥有创作的激情,他以天安门管委会礼堂作临时画室,创作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图,创作期间,中央军委赵月鹤副局长曾六次亲临创作室观摩马流洲创作,肯定了马流洲的努力。毛主席纪念堂孙向东副局长、人民大会堂李社建副局长、《美术》杂志社总编王仲也曾数次光临指导。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天安门城楼管委会、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对作品进行了认真审议,从风格到寓意,从构图到题名,都给予高度的评价。最后,全面通过对画作的审议。
经过近半年的辛勤努力,三易其稿,一幅高2.6米、宽5.8米的《江山永泰》巨幅国画诞生了。马流洲以奇特的构思、浓郁的笔墨和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浑的泰山图。近处,古松遒劲;远处,云山缥缈。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一头雄狮雄视东方,迎着朝霞,发出怒吼,又似一条凌空而起的巨龙腾云驾雾,披着霞光,遨游沧海。好一幅《江山永泰》图,盛世和谐,画家借龙腾虎跃之意,赞美祖国壮丽的河山,寓泰山之威讴歌国家的繁荣与昌盛,集泰山之灵气,表达对祖国未来的深情与祝福。 一生追求“三好”人生奉行“善、德、功” 马流洲在总结自己从艺50周年艺术历程时说:“自己十几岁开始学画画时完全是凭兴趣,广州美院毕业以后,就把画画当成事业来追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总算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几十年来,一生追求“三好”,人生奉行“善、德、功”是马流洲先生的人生哲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最后总结成“善、德、功”三个字,这三个字又概括为“好做事、做好事、事做好”三句话。 他说:“好做事”,必需具备有“好的身体、好的本事、好的环境、好的朋友”四个条件,而这四个条件建立在一个“勤”上,百“勤”而有一用。马流洲之所以能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成功,得益于他的勤奋,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人生几十载,乐于助人,广施善缘,寄功德于社会是马流洲对“做好事”的理解,他把“做好事”总结为“善、德、功”三个字,善于理解别人,多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体现自身价值。多年来,他秉承“德艺双馨”的原则,为家乡建设、扶贫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事做好”是马流洲从艺几十年来的人生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有对社会、对事业、对家庭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也算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和人民。马流洲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江山永泰》实现了他的梦想,完成了他的心愿,这既是对马流洲从艺50年来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鞭策,鼓励他继续沿着艺术道路走下去,继续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给国家、给社会。 采访结束时,先生深情而又谦逊地对记者说:“自己今年65岁,正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尽量与各方画家多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希望先生白尺竿头,更上层楼,为祖国和人民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日期:2007-05-13
|